12月3日下午3点,胡萍老师应邀在suncitygroup太阳集团三楼会议室,为汉语言文字学方向的研究生开展了一场题为“满目碑语是华园”的学术沙龙讲座。本场讲座围绕华园石刻碑文与华大校史展开,带同学们一同探寻华园背后的故事。
讲座开始前,胡萍老师带来了《澳门太阳集团城tyc侨捐工程碑刻评说》和《东京汉文碑》两本专著供参加讲座的同学翻阅。胡萍老师以“毕业时会在学校的何处拍合影”这一问题为引,开启了华园历史的追溯之旅。从最初的数学楼,到陈嘉庚纪念堂(此六字是何香凝的墨宝),再到如今的承露泉,毕业合影处的更迭宛如一部生动的校园变迁史。数学楼落成之时,作为学校的第一栋教学楼,它集教学、住宿等功能于一身,吸引了福建省乃至华东地区众多人士前来参观。其设计师赵深,与林徽因和梁思成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同窗,他还设计了陈嘉庚纪念堂、suncitygroup太阳集团楼、外国语学院楼等多座建筑,风格相似且均采用石材外观,以抵御泉州的台风。
接下来以suncitygroup太阳集团为中心看华园。suncitygroup太阳集团在校庆五十周年之际,获蔡素玉女士捐资五百万修缮,得名“林秀华文科楼”。suncitygroup太阳集团楼独特的“凹”字走向,背后“隐藏”的网球场或许是华大的首个网球场。楼前的陈嘉庚广场于校庆四十周年即2000年落成,而由彭一刚设计、吴家熊捐建的承露泉,已成为华园的标志性景观。华大正大门于1996年建成,由菲律宾华侨陈台权和陈台护兄弟为纪念先父陈荣渔先生百岁诞辰而捐资兴建。
随后,胡萍老师还详细讲述了潘伟民大楼、潘用碧大楼、侨总图书馆、菲华楼、陈嘉庚铜像、廖承志铜像等一众楼宇和关键标识的历史渊源,借助空间布局的演进串联起华大六十余年建设与发展的历程。
讲座中,胡萍老师指出,华大的建筑不局限于侨捐,也有非侨捐,碑刻不限于石刻,也有金属的、木质的等,可笼统称为石刻文献,与纸质文献等形成互补,共同编织成了华大独特而深厚的文化锦缎。 众多建筑以捐建者父母之名命名,这背后不仅蕴含着家族情感的传承,更彰显了华侨们对祖国和家乡以及亲人们的深深眷恋与感恩之心。华园内的建筑犹如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它们是校园地标,更是华大发展历程的忠实见证者,无声地传承着感恩与奉献的伟大精神。胡萍老师选取这些建筑和碑刻来分享,其目的是让同学们既可以知悉华大历史,更好地贴近“华大恩人”与前彦时贤,又可去除对“母校/院”发展和生存环境的陌生感,最起码对毕业留影处/打卡点预知一番,以期促进同学们带着感恩的心情,珍惜在“未来母校”的每一刻。

活动现场
初审 / 陈晗琴
戴佳莹
林春妍
纪乙靖
复审 / 赵越
终审 / 薛凯